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课堂双主体教学模式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6-07-14 13:57 热度: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是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师讲授则采用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接受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其缺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接受性学习。现代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或高级伙伴,引导、促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高校教育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以广大高校管理者、研究者、决策者及教育管理专业教师、学生为读者对象,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学术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学术自由,努力为学术研究创造宽松环境。本刊欢迎作者网上投稿,欢迎投稿订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随着高校招生扩大、高校课程改革,课时量和课程容量的矛盾日渐凸显,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于是采取另一种灌输的方式,以制作课件来代替课堂板书,课堂教学成了课件展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它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诸要素。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又主要指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现代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学习者居于中心地位,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介传递给学生,学生再将教育信息内化为知识和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者或高级伙伴,引导、促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构建主义理论是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基础和指导

  建构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认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学习者“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试图不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1]

  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的心理发展主要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他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如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形成的,主动建构是“社会性的”,而非纯个人的。

  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非常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他认为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学好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造精神。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如奈瑟就将认知心理学界定为感觉信息凭其得以转换、缩减、合成、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与他人共同协商并达成一致。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主动参与者,及时地评价教学活动。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支撑和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影响着高校教学改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基于因特网的教育网络的发展为实现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计算机网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多媒体化的信息、突破线形限制的超链接方式等特征。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能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即时性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和充分交流成为可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资料构建知识,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信息搜集、加工、整合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体进行教与学的活动。#p#分页标题#e#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1.资源型教学模式。资源型的学习是“一种通过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2]

  21世纪,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而资源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学习特点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他认为完整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指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学校的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资源型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文化素养,学会搜集整合、加工利用、评价综合各种信息,使得学习者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后仍可以继续进行自我学习。

  计算机网络为新型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计算机网络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即时分享学习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在资源型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资源代替传统的课本,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则充当激励者和促进者。学习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励学习者主动探索、研究的兴趣,教师为学习者创设学习的情景、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学习者是一个信息搜寻者和发现者,他们需要通过广泛的各种学习资源中实际调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中相关信息的资料的查找、利用,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文化技能。

  2.协作式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作在特定的群体环境中由群体成员协同合作完成,人们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明显地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特征。随着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大量的学习场合,如学习高级的认知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情感态度等目标时,更多地依赖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群体动力。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个人和小组最大化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3]采取协作式教学,有利于把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较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与高级认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相关的学习目标,在营造群体学习气氛中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协同合作的协同效应。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协商、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远距离协作等。协商是指小组成员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协商,最终达成一致。竞争指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辩论则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合作是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问题解决是学习者借助于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以报告、展示、汇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设计指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给出的设计任务。角色扮演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进行判别和分析。远距离协作模式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即时性来开展学习活动。

  3.探究性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开展探索、研究,这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具有学习情境愉悦性、学习内容开放性、学习方法多样化、学习模式自主性的特征。

  愉悦性。探究性教学重视主体性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其教学情境生动、形象、直观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使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即时即地的进行。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有利于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开放性。即开放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探究性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多样化。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实施研究。网络环境中的资源共享性、超文本链接、动态浏览、文献检索功能使学生学习交流方法多样化,借助于网络平台,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和反馈,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自主性。探究性教学模式尊重每一个学习者独特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一个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特殊性,让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9.

  [2][3]孙启美.《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模式》.[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36、230.

文章标题: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课堂双主体教学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3230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