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也不是靠一门选修课或几场讲座就能解决的,本文是教师职称论文发表,针对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关健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进策略,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显突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摆在毕业生及家长、各高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就业教育体系,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化建设的改进性策略,试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人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从学校培养看,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先确定培养方案,再按培养方案进行授课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教师职称论文发表《中国高等教育》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是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旨在探讨高等医药教育规律,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介绍国外经验,为推动我国高等医药教育改革和事业的全面发展,建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教育的探索从未间断过。然而,从当前高等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免发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教育存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内容和形式单一、治标的措施大于治本的方案的问题。据笔者了解,目前高等院校的就业教育存在着如下缺失。
(一)疏以“维保”的职业规划
众所周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遵守如下准则: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仅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就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一方面,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加之由于阅历和其青春期所需所爱的不确定性,一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往往会有偏差。部分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偏差的学生情况掌握不够,全程跟踪服务不力,纠偏不及时,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关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而并非是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二)就业讲座流于形式
高等院校在就业教育工作中安排的场次众多,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及创业观念,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心理调适辅导、就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和择业愿望具有普遍意义。但在部分高校,就业讲座多流于形式——用来完成相关的指标和数据,内容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不强,笼而统之的指导,也就导致最终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实践能力培养“开放性”不够
学科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原定的培养方案存在滞后性,部分高校未能结合社会、行业、市场和职业岗位,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开放的教育模式缺失,多重介入的教育力量不够,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的有效就业。
(四)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的缺失
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学校对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考评和激励机制,课堂上常有重专业教学轻就业指导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业课程教学中,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甚至是任何专业的老师都可以去兼上的课程。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太少,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大部分就业指导老师不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能力来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其实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在进行,教学质量低下,服务职能欠缺。
(五)就业指导项目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许多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一般只在毕业生中开展,学时十分有限,一般不足20学时。指导的方式主要是学院党委有关负责人做就业形势报告,邀请人才交流中心的有关人员做一、两次求职知识和求职技巧讲座,或邀请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给大学生做就业心理测试。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承担的主要工作不是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而是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办理学生的就业手续等。就业指导教育缺少思想教育,缺乏就业观的培养,缺乏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内容比较单调,缺乏系统性。另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基本无缘接受就业指导教育,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迷茫。
也有许多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的诸多项目不定期分块实施,不定期分块教育由于在其实施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造成各知识点的分离的跳跃,使得就业教育的各“点”难以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集中的“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形成系统性就业教育缺失。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改进策略
解决就业教育现状中的缺失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基本途径和做法。
(一)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就业教育体系
1、职业规划“因地制宜”、全程跟进
职业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环境背景和不同的就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单独的经常的对话,个别规划应该是职业规划的主要形式。开设职业规划咨询室,开通职业规划咨询电话和职业规指导划网站,建立个人职业规划档案,加强择业规划的个案研究分类指导、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在他们就业工程中全程跟进。使职业规划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提高就业指导讲座实效
一方面就业讲座应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途径,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专业等帮助学生打造形成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建设优质专业,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大力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可以聘请熟悉本地就业形势的有关专家、学者、教授、成功人士,以及长期从事生产第一线人员来校为毕业生作成才报告,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了解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主动适应社会,使他们坦然面对现实,主动地打好毕业就业的择业战。也可聘请专业建设委员企业成员、企业负责人作专场讲座,以实现就业指导讲座与拓展学生就业门路有效结合。
3、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它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加强培养提高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学生求学全过程中,应分阶段、有重点、多触角地指导学生自我锻炼,发挥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的作用,注重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澳大利亚埃利雅德博士认为,未来的人才应掌握三本“国际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即文化科学知识;一本是职业性的,即职业技术知识;一本是素质性的,即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这是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象表述。通过就业教育,让学生及早做好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准备和积累,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逐步锻炼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扩大其未来的就业优势。
《教育学报》教育理论性刊物。宣传国家教委有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交流各地的教学改革成果,研究中小学学科教育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