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确立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体系,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这篇高等教育论文发表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森林资源保护
一、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实习基地保障措施缺乏针对性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是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多数高等院校往往选择距离校区较近的林区或植物较多的场所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因此,尽管完成了实习任务,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周边拥有西山教学林场、大东流苗圃、北京植物园以及东北林区等多处教学实习场所,但受地区森林动植物区系的限制,森林昆虫、菌物以及森林有害生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调,难以完全满足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综合实习的教学要求。而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级“211”重点建设高校,要求所培养的高质量本科生应尽可能多地对我国重大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特点、研究技术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实习模式陈旧
传统概念上的教学实习多数是按照实习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调查或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实习内容单调,基本不涉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实习多以病虫害标本的采集、调查为主,来去都是老一套的“认病虫,做标本,搞调查”,而这些内容大多都已经在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习中进行过。因此,学生总是感觉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大,也很难对森林有害生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教学大纲和与实习相关的资料不够完善
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教学的具体目标、内容、基本要求和具体的质量标准。但是,教学大纲只是纲领性的文件,应用于实践教学时还需要认真细化,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文件。目前,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实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借一大堆的工具书或参考书,这可能对学生认知一些病虫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缺乏针对实习地点的相关专业资料,教学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学生面对厚重的专业书籍,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学生很难从这些书中提炼出实习必须的关键知识。最后,书本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只有针对实习地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编写相应的实习资料,才能使学生的实习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
二、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综合实习的改革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实习基地
功能齐全的实习基地是保障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元素。根据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病虫害防控的现状与需求,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选择地处我国南北地域分水岭、森林有害生物发生历史悠久和种类繁杂的秦岭火地塘作为实习基地,开展专业综合教学实习。这里交通便利,食宿条件较好,教师也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实习环境。秦岭教学实习基地3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秦岭独特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使实习内容实现了南北兼顾,克服了以往实习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缺陷,完全满足了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实习要求;而且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林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实习内容,促进学生将森林生态、森林演替、森林采伐与经营、森林土壤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文化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对我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林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办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创新实习模式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达到好的实习效果,我们针对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习方式、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即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将实习分为综合实习、专题研究、专业与环境教育3大部分进行,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公共实习
公共实习即一般性实习,主要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各项实习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加。教师要结合实地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教学实习计划和内容,使学生既可以很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实习任务,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实习资源学习其他相关主干课程实习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以提高教学实习的效率。首先,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林区的概况;然后开展森林有害生物方面的实习,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实地调查等形式,开展包括病虫害的认知,昆虫、真菌多样性与森林分布、群落结构的关系,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历史动态和变迁与森林经营的关系等方面的调查。
2.专题研究
在完成课程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改变
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专题研究贯穿于实习的始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从文献收集到专题研究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等,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通过“查资料-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一制定实施计划-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论文报告”这样-个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或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1)在实习开始前一年的9月份,教师通过大量的图文信息,详细介绍实习地点的人文地理、森林植被、森林培育与经营的历史、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历史与现状、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等基本情况,让学生对该地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2)学生根据实习地的概况和自己的兴趣,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以4~5人为一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拟开展的专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现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当年12月提出实习专题题目和设想(类似于开题报告)。(3)针对学生提出的实习选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讨论,最后确定题目。(4)各小组根据确定的专题,认真讨论,并在实习出发前20天提出专题详尽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5)在完成综合教学实习任务的同时,学生按照各专题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独立完成专题研究报告,撰写相关小论文,并汇报专题研究结果。
3.专业与环境教育
野外专业实习不仅要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森林保护属于艰苦行业,只有热爱自然、热爱林业,才能更好地献身于森林保护事业。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心态,在开展实习的同时,利用教学试验林场和实习沿途的实例,对学生开展热爱林业、热爱大自然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教育活动。
(三)确定合适的实习时间
对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实习来说,实习时间的安排尤为重要,太早或太迟都会影响实习的效果。因此,根据秦岭地区森林生物类群及昆虫、菌物的季节动态和气候条件,每年最合适的实习时间是7月份。这时既能欣赏到典型的森林垂直分布带及其森林景观,又有利于学生采集各种标本、更多地接触森林有害生物。
(四)建设和丰富教学资料
经过2005—2007年3年的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料得到了完善。(1)学校建立了涵盖森林分布、森林演替、森林采伐、森林结构类型等与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保护、森林有害生物的相关性以及重要有害生物防控试验等方面的稳定的实习操作点,很好地实现了具有认知性、印证性、生产性、科研性的实践教学。(2)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研究方面的实习材料。(3)学校有针对性地编制和完善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教学计划和秦岭火地塘教学实习指导书;以实地拍摄的昆虫、菌物等资料为基础,制作了“火地塘林场昆虫与菌物多样性多媒体教学软件”,同时编写了适合当地野外实习教学使用的《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实习指导书》、《森林昆虫名录》、《森林植物病原菌名录》、《秦岭大型真菌资源分布与评价》等教学参考资料。
(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昆虫和菌物学教学实习,强调学生要认识多少种病虫、采集多少种标本,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和学生沿着一定的路线采集标本,然后整理、鉴定,最后提交标本和名录。这样,学生在采到标本后急于问教师所采物种的学名,尽管记住了很多昆虫或菌物的学名,却忽视了物种的形态特征、生物生态学习性以及分类系统的学习。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森林有害生物数量和种类,学生要全部记住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记住了一些,如果不用就会很快地忘记。结果是学生对有害生物类群识别与鉴定的实践技能并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由于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也难以对后续的自学起到点睛之功。同时,由于教师在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对学生实习的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看、多记、多动手。对课堂上讲过的或者课本上有的物种或者有害生物为害的现象,教师应尽可能启发学生回忆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确定物种类群,最后再由教师核查。这样既避免了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又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知识点的能力,将学生被动的“听”和“记”转变为主动的“看”和“想”;同时,还使学生学会了观察、描述有害生物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得出结论,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此外,专题实习可以基本上由各小组独立完成。通过选点、布设试验、观察、思考等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团结互助的素质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六)注重多学科交叉,开拓学生视野
秦岭林区有丰富的动植物和菌物资源。因此,在进行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综合实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自然和生物资源,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森林的相关知识。例如,可以邀请在该地区从事多年研究工作的森林生态学专家实地讲授森林分布带、森林演替、森林群落结构等内容,丰富学生的森林生态学知识;邀请森林植物学家实地讲解秦岭的特有植物及其区系特点,然后让学生联系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了解不同植物的分布及其与昆虫、菌物等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邀请森林土壤学专家实地介绍秦岭的土壤类型、形成特点及其与森林类型、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的关系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而且高效地利用了实习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专家们多年积累的林学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直观地复习和巩固了以往学过的林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游山玩水”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对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讲,建设一个好的实习基地,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且还可以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学生在实习时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混日子”,盼望着实习早日结束。北京林业大学在秦岭的火地塘实习基地,风光秀美,自然现象变化多端;再加上富有乐趣、新鲜刺激的野外生活,这些对学习林学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也容易分散学生实习时的注意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对知识渴求的特点,既要让学生享受到“游”森林之山、观森林之“景”之乐,又要让他们体验到森林文化的内涵和林业事业发展的伟大之处。
在“游山”中,教师要结合采集标本,针对不同的
森林景观及环境条件开展相关知识的讲解。这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林学和森林保护学知识,也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从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实习上。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实习基地所在林区森林及林业工作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更加理解天然林保护不仅有利于保护动植物和菌物资源,对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西北农学院林学系的教师爬山涉水考察并建立了秦岭试验林场。林场50多年的光辉历程和几代林学人用心血和汗水建设起来的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最好课堂。当在20世纪60年代秦岭首次成功引种的落叶松林里面对着在带领学生实习中殉职的曹观方教授的墓碑时,学生们既深刻认识到林业工作的艰辛,也切身体会到为林业事业献身的光荣。当在实习途中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时,学生们不仅身临其境地领略到自然物种的丰富、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的和谐发展;也从老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人生魅力、农学人的伟大功勋等方面感受到了从事林业工作的自豪感。
(八)深化教学考核改革
考核是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从而努力提高训练成绩;也可以检测训练的效果,促进教师实习指导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是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完成的关键。以往的实习考核主要是根据实习报告判定成绩。经过3年的教学实习改革与探索,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教师要对开题报告、实习内容、各实习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实习报告和论文完成的质量以及小组综合实习成果和专题实习研究结果的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后,才能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
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以班为单位总结实习成果,提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并制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板。这样,不仅展示了实习的成果以及师生们在实习中的丰采,也为下届学生了解实习基地、设计实习专题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学生认真开展实习的兴趣。
三、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实习,加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事业心,对学生意志力、创造性和科技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从简单的认知实习模式转变为集“认知-调查-分析-研究”为一体的教学实习模式,使学生巩固了所学习的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综合实习和相关实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课题-小论文”的形式完成部分教学实践任务,自主完成某一专题的调查研究任务,这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3)通过学校之间教学的交流和互补,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和数字化、信息化资料,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办学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主张守正创新,秉持前沿性、思辨性、导向性;在及时准确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及新思路、新举措的同时,关切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理性求索,力求高品位、大视野、多维度、深层次展现高教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为作者搭建高等教育理论探索和交流的高端平台,让读者领略各方治教治校治学的智慧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