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流动站或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博士后在研究过程中创新方面仍有一些不足,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呢?本文是一篇贵州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产学研合作下企业博士后协同创新研究。
摘 要:企业博士后为产学研合作下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一种“落地”模式,促进企业博士后协同创新的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企业要主动接纳企业博士后真正融入企业,构建良好的学术与应用研究平台;高校应当为企业博士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条件,制定科学的考评与激励体系;合作导师应当为企业博士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应运用自身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企业博士后,协同创新
博士后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博士后做研究需要“找问题、找方向”,这就要求博士后的研究必须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在当前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博士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产学研合作下企业博士后创新中的不足
第一,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相对匮乏。企业博士后的培养一般是在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下进行的,政府层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对于学校、企业、博士后本人,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进行界定。使得三方合作关系比较脆弱,一旦出现纠纷,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依循,导致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牵涉到企业核心技术和机密时研究就难以深入。
第二,企业博士后身份定位不明确。企业习惯于把校企合作进站的博士后作为非正式员工,导致了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难度增大,譬如在企业内部进行数据收集和调研等,企业员工会认为企业内部的一些问题不方便透露给博士后,致使博士后的科研工作难度加大。
第三,导师对企业博士后的指导相对较少。博士后从学校进入企业后,导师在其课题研究上的指导相对较少,容易出现博士后孤军奋战的情况。导师与原本配备的研发团队因为并没有进入企业实践,难以就博士后本人遇到的问题给出实际指导。
第四,出站考评制度较落后。目前企业博士后的考评机制,多数沿用博士期间的考核指标,论文占了较大权重。对于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在企业实践中进行应用,缺乏相应的考评体系。导致了博士后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
二、产学研合作下企业博士后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1.政府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政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国家需要制定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解决企业怕泄漏核心技术机密的后顾之忧,解决博士后在企业任职时身份的定位问题,为校企协同创新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和覆盖面。博士后科学基金经费相对来说还是偏少的,对于开展独立实验研究来说也有些捉襟见肘[1]。导致博士后对一些具有重大理论实践意义却风险大、耗时长的课题,不敢碰触,学术自主性受到抑制。
2.企业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加强企业内创新文化建设。真正对博士后敞开大门,使企业博士后真正参与到核心业务中来,发挥博士后作为学术研究召集人的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等方式,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博士后多交流多沟通,共同进行学习和探索。
创建合理的成果转化平台。一方面,需要通过企业自身建设,如建立科研中心、试验基地等为博士后开展相关研发提供良好硬件设施,并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提供合理的科研经费作为支持。
3.高校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为企业博士后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博士后进入企业后,会带回立足于企业的研究课题,高校应以此为基点,尽可能地引导其他研究人员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去,为博士后的创新研究配备优良的研究团队,鼓励博士后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制定科学的考评激励体系。考核指标中片面追求出站前的论文发表量,容易让研究工作流于浮躁浅显、急功近利。需要将考评内容丰富化、考评体系多样化,博士后发表的理论研究论文、申请及完成的专项课题、企业当前实际难题的解决情况、博士后的研发态度、科学作风以及与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等,都应分权重纳入企业博士后的考评体系中。
4.合作导师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导师应当引导思维而不是替代思维。根据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要求,适当分享经验、给博士后出谋划策,帮助博士后确定合适的进站选题,使选题既能紧紧围绕企业发展与市场开拓,又能契合博士后本人的研究方向,兼顾企业和博士后双方利益,科学合理地制定研究计划。
导师应当更积极主动地关心博士后的研究进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帮助、想办法与其共同解决,以导师本身优秀的理论水平与研究经验,为博士后的研究保驾护航,形成导师与学生激发头脑风暴的习惯,促进创新性研究的开展。
5.企业博士后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博士后本人,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主力研究人员,研究课题能否有成果、成果能否顺利商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后的研究水平和实践水平。
博士后本人首先要具备积极正面的心态。要有责任心、进取心、抗压能力,以科研创新为己任,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借助企业平台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实践水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博士后本人应当积极形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在学术上,不跟风不浮夸,认真扎实地进行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二是要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不骄不躁,运用自己多年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从实践工作中汲取科研养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结语
企业博士后及其科研工作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产学研合作下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一种“落地”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和企业的实践应用研究的优势,为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实际合作与协同创新搭建了桥梁和纽带。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导师、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企业博士后制度下的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信企业博士后将会为我国产学研合作下的协同创新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衣秀侠.完善博士后制度 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博士后制度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挑战[J].中国人才,2007(9):60-61.
作者简介:戴翔(1975-),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商业文化》杂志系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主办、商业文化杂志社出版的国家级期刊媒体,是面向海内外工商界的综合性文化财经月刊。杂志致力于经济,商业,管理类学术理论探讨与交流。杂志为中国期刊增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赠送刊物,《全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是国内首家以文化的视角透视商业社会的高端杂志、南方航空机上指定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