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投稿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探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21 14:18 热度:

   摘 要:从高考恢复至今,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程。在大学之前的教学阶段,语文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课程,进入大学后语文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有所改变,很多非文学专业都徘徊在开设或不开设的犹豫中。且综观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来学习,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越来越少见,学生读的不多,教师讲得也不多,这种情况进一步传递了当今大学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该文主要对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及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现状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大学语文,古典文学作品,价值,现状,探究

  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语言文化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大学生们人文修养的提高。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大学语文课与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和技能课有较大不同,它的存在在于增进非文学专业大学生语言文学修养。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考虑到对学生语言和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学生必须能够读书、能够作文,语文课就是很好的训练场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必须熟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凝结的精髓,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高度的审美价值,时至今日,它们仍具有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因此,在探讨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现状前,首先应对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有一定认识。

  1 大学语文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

  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数千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对于现代的学子来说,古典文学作品仍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教育价值,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1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内涵能够激发大学生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不断向前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文化在积累中日趋深厚,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仁爱、爱国、诚信、知礼”的内质,被人们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从《老子》中的“上善若水”,到《孟子》中的“老吾老,幼吾幼”,再到黄宗羲《原臣》中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都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我国文人志士都在将“仁、爱”为己任,前赴后继地追寻和践行着传统美德。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提出君子应“修身齐家”的观点,历代文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贯穿着对国家、人民、自己的理想抱负,并为此不断努力,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古人知礼诚信等美好品格必然会对大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

  1.2 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获得文化归属感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对古人人格、精神的认同、继承和发扬。正是有了这些人一代代的思想基础积累,才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基调,历代文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态度中其实包含着很多值得被人们关注和挖掘的人文精神因素。大学生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实质上也是对作家思想感情、人生选择的了解和品评,是对作家优秀品质进行弘扬的过程。学生们喜欢屈原的《离骚》,喜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杜甫心怀敬畏,这些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在不知觉中模仿和学习他们的人格精神。比如大学生们对陶渊明作品的喜爱,就是喜欢其中透出的率真和自然,对杜甫作品的喜爱则是其中透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透过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大学生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自身内心深处相同的呼唤,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获得文化归属感和安定感。

  1.3 大学语文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大学阶段的学习正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认真学习外,还应多进行课外阅读和学习,以实现全面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还存在着普遍偏低的问题,比如行为举止不够雅观,对长辈、老师缺乏礼貌等,在生活方面不少大学生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将传统的谦仁礼让抛之脑后,对同学、班级缺乏热情和关心。新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包含主题众多,概括来说主要为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从这些主题也可以看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大学语文》中选取的古文基本都包含着理想人格因子,如司马迁《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其中记述了信陵君保存赵国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信陵君的不畏强暴、不矜富贵的一面,他的真诚与坦然透过文字扑面而来,《汉书》中的《苏武传》记述的是苏武出使匈奴的事迹,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苏武的爱国之心。这些古典文学作品所透出的人性美好品质一面,都能够感染阅读者,对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 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现状

  古典文学作品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当前阶段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其中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却一直在减少。概括来说,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2.1 大学语文古代文学教材和教学以中国文学史为主

  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化的正宗为诗词歌赋,杂剧、传奇、小说都属于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类别,要进入社会主流诗词唱和是必不可少的。清末科举被废除之前,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写作能力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文言文和旧体诗词写作在当时是读书之人必学的功课,唐宋诗词和韩柳古文也各有其实用价值。后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科举制度的废除,尤其白话文运动后,古典文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开始成为“文学遗产”。

  由于受到西方风气和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大学讲堂学习文学逐渐由过去的富于灵性感悟的“文章学”过渡到条贯系统的“文学史”学习,中国文学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但当时的士人还仅仅是将文学史作为入门中国文学的拐杖,希望学习者通过中国文学史由浅入深地学习古代文学,并没有将其作为古代文学学习的主流。随着胡适等人反对文言文开始,古代文学开始被列入“国故”之列,至此后古代文学自然就成为不适合青年学生模仿的文学,古代文人的偶像作用轰然倒塌,大学语文中的古代文学也开始重视文学史的教授而越来越忽视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20世纪40、50年代之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作家、诗人兼学者,之后的大学语文教师能够亲自作文的越来越少,教师本身对古典文学作品的了解就不够深刻。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部分,基本都是通过文学史来完成的,古典文学教育实质上已经成为“史学教育”,在泛政治化严重的阶段,阶级性和人民性成为评价古代文学优劣的重要准绳。改革开放后,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的教材依然以文学史为框架,直到今天大学语文中的古典文学作品越来越少,教学基本以文学史学习为范式,学生虽熟知文学史上的各个人名却很少真正去翻阅古典文学作品。

  2.2 大学语文教学对知识的系统性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顾此失彼

  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几乎皆以文学史学习为主,严格来说这种模式虽然较大程度地泯灭了古代文学学习的本质,但并非完全一无是处。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分章分节的写作形式与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更加相符,课堂上教师对时间和进度也更容易控制与掌握,学生们在笔记和知识梳理方面也更加方便。但古代文学教学演变到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并非仅仅出于便利,更多的是出于现代学术形态的考虑,与传统文章流别一类著作相比,现代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史更加符合“科学”特征、也更加“系统”。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够帮助古代文学找到出路,都能却无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文化和文学的精髓。

  近百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力求先进性,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有关一个时代的文学或一种文体的研究越来越少。现阶段人们认为古典文学作品并不能算真正的学术研究,只有系统性的、具有归纳性质的才算得上真正的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无论教学还是治学都应遵循进化的观点。1949年后的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对科学性和系统性进行强调外,同时将政治性置于其中,尽管现阶段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极大改观,但古代文学的课堂仍然着重知识的宏大性和系统性。而古代文学本身是以作品为支撑的文学,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完全按照年代、人物来分门别类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史虽然都属于人文学科,但知识特征却完全不同。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生并不能了解当时的具体文学作品内容和范式,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当时的文学意境。古代文学是一种饱含着情感温度的课程,而能够激活这种温度的只有古典文学作品,但古代文学从文学作品向文学史的过渡,无疑会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对知识的系统性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顾此失彼。

  3 对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思考

  现阶段的大学生们在学习古代文学之前,很少接触古典文学作品,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学习使他们身处云里雾里,对中国古代文学并不能有真正的心得体会。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时期一样,高等教育的教学主体对古典文学双双无视,现代大学生古典文学功底较低已经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可以断言,如果大学语文教材一直如此忽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古典文学真的会变成一种“死”的文学。因此,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开设的真正功用和成效及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进行思考。

  对中国的语言来说,古典文学无疑是其根基所在,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文献,由于都是文言所著,几乎都可以列入古典文学,说得直白些,中国文化几乎全部存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古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虽然数千年来历史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但古典文学作品所传承的精神内涵却并没有太大变化,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就像跟古人对话一样明了千百年前的中国文化。正是古典文学作品的连接,促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不会被中断,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如果没有古典文学作品,现代的语言和书写将会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处于游离状态,网络语和流行语的夹击将会使我国的语言与文化越来越芜杂而贫薄,而语言与文化一旦芜杂,民族智力与创造力也将失去维系的重心。

  针对这一现状,大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的当务之急在于将其以文学史教学为中心向以古典文学作品为中心转变,正本清源,在课堂上迎接文学本位的重新回归。应立足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水平,重拾中国古代的诗学和文章学,不再将古典文学作品看做“文学史参考资料”的存在,而是将“中国文学史”转变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对古代诗歌的分析应立足古代的诗学,对古代文章的分析立足古代文章学,将文学史上的每个名字都与其作品对上号,每个朝代的文章都与其时代特征对上号,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和细腻地感受到古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学技巧。可以对西方的文论和美学系统学习,然后将其与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进行比较,从而在双向的理论体系和范畴下更好地认识我国古代文学。

  大学语文教材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应考虑到古人与今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同时应对各个朝代、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尽可能地选取,对那些直到今天仍然拥有旺盛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加以选讲。此外,为了让下一代对古代文学精髓可以真正领悟,在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进行讲析时,最好将西方文学理论范畴实施闲置,通过古代诗学和文章学对古典作品进行分析。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应重开“历代作品选讲”,将古代文学真正地激活,使其由一种已死的“遗产”转变为一种仍然活在当下的文学,并促使其融入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建构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娟.关于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2(15):21-22.

  [2] 胡辉洲.学习文化的构建与文学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下),2010,1(1):44-46.

  [3] 田维武.文学经典阅读及其思想教育功能[J].文学教育(下),2010,4(8):77-80.

  [4] 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8):33-36.

  [5] 王梅.生态化教学――古代文学教学的新视角[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1(1):102-104.

  [6] 孙凤芹,王利培,李晨辰,吴妍.谈我国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对我国人文素养教学成果的反思性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3(3):55-57.

文章标题: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投稿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减少的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2636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