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制作是保证出版或发行影片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影视作品制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1]。部分编辑人员由于没有掌握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技巧,一味地按照惯性思维进行编辑,导致任务量大,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增加编辑人员的工作量[2]。若此过程中出现编辑人员操作不当的问题,还会导致编辑的影片在播放过程中出现异常拼接的现象。为了提高影视后期制作水平,本文基于多媒体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后期制作方法。
1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技巧
1.1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视频绘制与三维处理
为提高影视后期制作的综合水平,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影视视频进行数字化绘制与动态化处理[3]。大部分影视作品是由多个单帧图像拼接而成,为达到优化影视效果的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中的2D辅助3D工具,对单帧影像进行多帧集成处理,通过此方式创造一种具有虚拟化效果的影像[4]。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追踪工具对影视作品的背景或场景进行集成,为避免集成后的影视作品存在明显的抠图问题,可在操作影像时将其与MoKey工具进行集成,直接操作鼠标调整影视作品中不同元素的位置。使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动态处理工具,对影视作品中的某一个具体画面、图像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动态化处理技术保证影像画质的连贯性。目前,此项技术大多用于制作科幻电影[5]。此外,可以使用三维影视技术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进行投影设计,实现用户群体在观影过程中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例如,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已尝试使用虚拟技术进行配音。
1.2影视后期调色操作
对影视作品进行调色处理,可以优化影视作品的播出效果。在此过程中,可在一个新电脑界面打开影视作品,将不同帧的界面呈现在不同的窗口中,按照后期处理与调色需求,在不同的模块输入不同的编号[6]。可采用集中操作或区块操作的方式,调整某个画面的分辨率与帧频。根据不同动画进入界面的时间,设置对应的时间表,如果在调色操作时,初始化内容为广告内容,便需要在设定时,根据广告场景调整视频场景的色彩。在广告场景中,可以根据画面帧的时间轴创建一个新的时间节点,将过渡色彩导入时间轴,通过截取、拖动等方式调整色彩,以此种方式实现对色彩的调和与综合衔接。在实际操作中,调节界面下面可能存在多个可编辑操作模块,而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通过拖动的方式进行集成[7]。对于参数较低的色彩模块,可以采用空间折叠的方式优化计算空间,确保软件整体具有简洁明了的优势。该过程中,如果后期编辑的视频属于自定义视频,而拍摄视频的设备又缺少主动调色模板,可以在终端编辑或操作模块中,以安装第三方插件的方式设置一个调色模板,通过模板实现后期制作时的一键调色。
1.3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整体校正与优化
为了避免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出现某个片段过于突兀,可根据影视作品的制作与编辑需求进行整体校正,实现对作品播放效果的全面优化。例如,在后期制作时可以将影视作品导入一个预设的编辑模板,选择在跳转时间节点的画面与镜头,根据跳转画面的亮度手动调节视频整体的亮度与对比度。调整基础参数后反复观看片段,检查衔接片段是否存在卡顿问题[8]。如果播放时衔接较为流畅,无卡顿现象,可直接跳转下一界面进行参数校正与优化。如果播放时衔接存在卡顿,画面跳转流畅度较差,可以针对此界面创建一个Prorse格式界面,将衔接位置的前后两个界面导入模板中,按照预设的模板校正衔接位置。输出标准模板中的影视作品内容,按照上述步骤检查制作成果,如果无明显异常便输出片段,然后插入作品中[9]。在上述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引进数字化技术,对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镜头进行组拼设计。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影视作品后期优化设计时,为了保证视频整体的播放效果,提高多帧画面的衔接性,会在设计中使用数字化技术辅助线性编辑理念进行设计。例如,可在编辑中,借助FinalCutPro编辑处理工具,根据多帧界的内容与时间排序,进行素材内容的逻辑排序,保证不同帧数界面在影视作品中的良好衔接。同时,辅助蒙太奇设计手法,进行作品的艺术性设计,最大限度的展示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对于编辑过程中出现的多维度画面,可以使用Motion等软件,对拍摄镜头进行多维度协同编辑处理。为避免在后续整体优化设计时,出现界面渲染效果偏差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使用MentalRay技术进行画面的二次渲染补救。例如,影像作品中许多的镜头是对向拍摄的,而在编辑时会使用RGB界面整体环境的校对。但校对过程中由于无法区分拍摄角度对界面画质造成的影响,会导致整体界面出现渲染不协调的问题。针对此种问题,可以引进视觉校正技术,对渲染完成后的界面导入R视觉通道,在此通道中进行板块的独立区域渲染调整。同时,根据拍摄素材与最终呈现影视作品的需求,进行部分场景的虚化或弱化,还可以采用对界面进行抠图、叠加等方式,进行真实场景的模拟与后期合成,保证影视作品后期呈现效果的真实性。此外,考虑到画面中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可以采用穿插渲染技术,对需要遮盖的动画进行删除,并保留界面中需要展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重复上文内容中的调色与三维处理技术,即可实现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达到更加良好与优化的效果。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可以在实现素材内容科学拼接的基础上,保障整体画质的清晰度与流畅感。
2对比分析
在完成对影视后期制作方法的设计后,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技巧方法的应用效果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法中的应用可行性,选择传统基于数字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方法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分析两种制作技巧方法的应用效果。为了方便论述,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方法作为实验组,将传统基于数字技术的制作方法作为对照组。选取5组未经过后期处理的原始视频作为实验样本,每个原始视频的时长均为10min,为了验证不同条件下影视后期制作的效果,5个视频的分辨率设置为1400×1200、1152×768、800×600、480×240和320×240。利用两种方法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两种后期制作方法均选择在Windows10操作系统上完成制作。利用两种后期制作方法完成后期制作后对比导出视频的品质,选择将导出视频的分辨率作为评判依据,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视频分辨率与原始视频分辨率相比均有明显提升,并且提升幅度较高,而对照组的视频分辨率与原始视频相比分辨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幅度并不大,VI-V和VI-IV导出的视频分辨率仍然不符合影视视频制作的高分辨率要求。因此,通过上述得出的实验结果能够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后期制作方法能够保证视频的分辨率,促进视频制作质量提升,并为人们展示更加清晰的视频内容。为了进一步验证后期制作的效率,选择将视频在完成制作后导出的时间作为对比指标,针对两种后期制作方法的制作效率进行量化评价。由于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制作时间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对比两种制作方法的应用效率时,排除视频制作阶段的时间,只记录视频完成制作后导出的时间,利用计时装置记录两种制作方法的视频导出时间,并将结果绘制成图1。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组的视频导出时间均超过3.5min,而实验组的视频导出时间均低于2.5min,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的视频导出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的视频分辨率更高,且符合视频制作的分辨率要求,而对照组的视频分辨率较低,并且VI-IV和VI-V视频的分辨率不符合影视后期制作的要求。因此,综合上述实验及得出的实验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后期制作技巧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在提升视频制作效率的基础上,确保导出视频的分辨率。此外,本文提出的后期制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卫星技术,实现对多个视频内容的同步数字压缩和编码,进一步体现该制作方法的优势。
3结语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认知了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及对影视文化的感知,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感知不同类型的影视文化。为了进一步优化影视作品,本文从影视视频绘制与三维处理、影视后期调色操作、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整体校正与优化3个方面,开展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技巧方法设计研究,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提高影视作品后期制作效率,还能够提高制作成果画面的分辨率。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技巧方法》来源:《信息与电脑(理论版)》,作者:余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