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曾指出,对于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是检验其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1]。在此环境下,各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号召,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2]。在此过程中,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不够重视课程思政的现象。此外,强行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也相对普遍,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总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融合思政教育模式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基础,通过思政教育元素的引入,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依据计算机专业课程标准中对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实际操作能力。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情操。
(一)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在思政教育中,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是高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发展目标要构建以课程思政为主,将思政理念、道德观念融入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达到深化正确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二)融合课内外课程思政教育要素在思政教育中,课程是思政的重要阵地。因此,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渗透思政元素,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因此,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藏的思政元素,以此激活课程的道德教育价值属性。在课程思政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和社会基本道德,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传统式讲授教育,更应重视对学生思政意识、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实践案例、榜样人物等思政内容进行充分融合。
(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融合点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的融合点在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三个环节中。因此该课程的目标中,除了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以外,还需要加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标。在课程设计方面,在各个计算机专业知识点的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效果评价环节,除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估,还需要给予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估,如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记分。
二、教学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思政应该包括爱国情怀、民族自信、法治意识、职业操守、诚实守信、工匠精神、严谨求实等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些元素落实到课程教学案例和知识点之中。结合以上要求,通过重构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建评价方法等途径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科学重构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目标主要以技能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思政教育,导致学生出现专业技能较强但思政水平较低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课程组老师经过不断探索,构建了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在教学中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也能够得到提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思政教学。针对这一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将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模块化方式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并将其分为理想信念模块、价值观模块、职业道德模块、传统文化模块、心理教育模块等。根据模块内容,对课时分配进行新的安排,并设定新的教学目标为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有能力、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这一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成长的规律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协作,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其次,充分整合专业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一门好的课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基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仅局限于校内、课堂内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当前的课程教学需要,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和整合课外的教学资源,拓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社团建设、讲座、信息化平台、社会实践等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将课外资源进行整合,同步做好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师作为学生受教育期间最直接,也最为密切的接触对象,以榜样的形象存在,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首先,通过教师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育人作用。例如,通过讲述中国的计算机发展,中国“太湖之光”的故事,华为等优秀企业在世界舞台和中国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其次在课程的预习阶段,在平台上布置嵌入思政元素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思考自身的价值取向。最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分工合作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训部分,选择采取团队合作完成的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配、讨论、辩论、模拟实习等活动。
(四)优化评价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思政教学的执行与落实需要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主要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考核。引入课程思政后,经过课程组的不断探索,重新确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标准,在过程性考核中,将思政内容的考核比重调整为40%,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两方面进行打分。
三、课程评价与成效
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后,需要在教学考核中体现。为此,提出专业知识考核与道德水平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具体形式为:专业知识考核采取日常随堂考核40%、期末试卷考核60%的方法。道德水平考核则通过问卷调查,通过学生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在综合专业知识成绩与道德水平积分时,将专业知识成绩设定为60%,道德水平积分设定为40%,强调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以此构建一种专业素养、能力素养、思政素养相结合的考核机制。通过现阶段的考核结果显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业86.07%的学生考核结果在80分以上,而其他专业考核结果为80分以上的,仅为65.13%,表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价值观、责任感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有一定提升作用。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元素相结合,在授课环节中加入时事分析,培养学生对于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能力,并依据所学知识对时事中的难点话题给出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2020年,全国有1465所高校开展在线学习。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讨时事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政素质,同时也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
五、结语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需要针对具体专业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内容,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形成全过程考核,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面教育,达到课程思政“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效果。本文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期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钟正勇.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视界观,2020(5):1-2.
[2]苏敏,张建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山西青年,2020(7):33,3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作者: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