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文化输出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交流官方多、民间少;文化输出重数量、轻质量;文化传播效果不理想等。网络流行语具有高频性、参与性、创新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注重文化传播对象,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提高文化交流参与度,会助力中国文化更快更好“走出去”。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网络流行语;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输出重传统、轻现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及各级组织培育了一批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书籍,然而这些文化产品在题材上多倾向于传统文化、地方风俗、历史典籍等,选材相对保守,缺乏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展示。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故宫、兵马俑、丝绸、瓷器、中国功夫等传统文化符号上,对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了解片面甚至存在误解。
(二)文化输出重数量、轻质量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贸易规模急速扩大,文化产品井喷式增长,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文化消费领域,存在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营销渠道单一、国际化元素匮乏等问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多集中在低端的文化产品上,重数量、轻质量,一味扩大数字而忽视了对于实际传播效果的评估。甚至有些企业打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旗号,实则海外镀金,或出口转内销,反而对文化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三)文化交流官方多、民间少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和 “走出去”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目前对外文化交流仍以实体文化产品为主,真正具有核心影响力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代文化制度在海外的认可度亟待提高。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来自中国的声音逐渐变得不可忽视,无论是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兴办,还是频繁深入开展的学术、艺术和文化交流都有声有色,但是这些交流多由政府和官方主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则相对较少。而在文化交流中,更多强调展示中国的灿烂文化而忽视了有针对性的对话和交流,对国内宣传和公共外交缺乏科学区分,经常把国内宣传的做法推广到公共外交中,忽略了国内外受众的差异,在海外市场对中国文化认可度不足的条件下,文化的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分析
(一)流行语的定义流行语,国内较为全面的解释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崔蓬克 2012:27)。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流行语,对其创意性、趋同性和社会心理等特征进行研究,同时,语言工作者也对流行语进行了相关的编纂工作,如熊忠武的《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1992),郭大松、陈海宏主编的《五十年流行词语》等。21世纪,随着流行语数量的增长和传播范围的扩大,对流行语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系统化,专家学者从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语言经济学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流行语的产生、来源、传播渠道和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例如,任荣的《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流行语》(2004)、辛仪 烨《流 行 语 的 扩 散 —— 从 泛 化 到 框 填》(2010)等。
(二)网络流行语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时代变化的鲜活标志,是文化心态的显著表征,也是社会传播的流行符号。从网络流行语既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网络生态的趣味性、中国青年心态的积极性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创造性,更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网络流行语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技术更迭、生活变迁、社会发展。其主要特征是高频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网络流行语形式短小精悍、灵活多样,便于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内涵凝练含蓄、蕴意深刻,便于高度浓缩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便于大众的理解接受和二次传播。社交媒体的关系连接和圈层文化,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真正目的是促进中华文化所承载的基本价值观能够得到目的国民众的认同,网络流行语的高效传播特性为中国文化输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加大创新力度,注重传播对象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自己学习尚且吃力,要让外国人接受,仅凭简单的翻译很难做到。只有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以精简的、高度浓缩的符号形式进行传播,才能让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可谓世人皆知,而以高铁、共享单车、支付宝和网络购物为标志的我国科技进步的“新四大发明”就很好地契合了当代传播的特点,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更容易被接受,类似这样的创新越多越好。年轻人是网络学习的主力军,因此,要以年轻人为重点目标群体,牢牢把握年轻人喜欢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把我国年轻人中流行的主流文化翻译成输出国语言,更易引起海外年轻人的共鸣,满足其求新求变的需求,进而增进其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所以,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应该先求同、再立异,通过文化交流寻找文化中共性的东西。流行文化因其群众基础广泛、求新求变,更易于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接受。应以此为切入点,在扩大民间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具有中国元素、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拥有受众的基础上,分层次的输出,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文化认同。
(二)重视文化输出质量,促进文化传播创新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普及,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文化对外输出的资本和条件。为了克服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价值观、思维方式认同的困难性以及文化传播理念、内容、方法的局限性等,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采取不同的输出方式,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文化产品输出的数量,大幅提高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价值观的精神和制度文化产品的输出与传播,以减少由于低端文化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培养具有复合文化背景,能够将自身融入外国文化和生活而又不迷失本国文化认同感的翻译人才也至关重要。在机械翻译逐渐普及的今天,对于译者而言,掌握语言知识远远不够。新时代翻译人才只有紧跟信息时代潮流,不断充实自己,对新知识、新概念和新变化永远保持敏锐的嗅觉和好奇心,才能译出精品。如莫言的文学作品翻译及其海外传播就是成功的范例。充分发挥翻译人才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才能使中国文化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传播出去。
总之,我们要不断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探索和发展文化传播新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加快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变,为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搭建有效平台,不断拓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使之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亮.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J].理论视野,2018(12).
[2]严燕蓉,韦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现状与核心议题[J].新闻与写作,2018(6).
网络流行语传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相关推荐信息网络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