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电子商务世界》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电脑报集团联合主办。定位于制造、高科技、商业流通和物流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为企业从软件到硬件实施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参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学习和纠正。《电子商务世界》伴随商界发展,总结得失与成败。
科学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视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但技术创新问题也随之变得越发突出。过渡依赖进口国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制约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有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本文针对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进行分析,并从体制上、机制上和管理上给出相应的对策。
1 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电子信息产业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使中国电子信息业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并保持长期、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内外发展的实践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向主动构建的过程,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主动构建过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还远没有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亟待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速度,同时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了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进行评价,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非常必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严密技术封锁,国家投资也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增长速度居各工业部门的首位,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以上,与国内其他工业行业相比,在所有的行业中表现出极高的成长性,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第一大 支柱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的道路,坚持引进技术和国内攻关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原则,实施产、学、研、用联合开发、研究、创新的举措,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政府主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分立、政府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尽管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的大环境下,明显地存在应对电子信息技术演进变革趋势和推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能力不足。以下主要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供给要素三大方面来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新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类机构在功能定位、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放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创新定位上。
2.1.1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亟待优化由于科技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行政部门过度干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做法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决定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方向,而且代替专家和企业选择具体的科研和创新项目,决定投资的强度和创新方式。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三个不良后果:一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热情、活力和动力;二是在研发投资过程中,政府用于支持企业研发的比例偏低,相当一部分科研资金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三是如果政府的行政干预不当,注重单个项目的实施,忽视上下游产业链和应用推广,对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目标导向缺乏力度,可能导致出现重大方向偏差。
2.1.2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形成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大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方面受制于科技与生产分离等大的体制环境,另一方面本身也缺乏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和意识,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还不具备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大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研发投入不足,不具备研发和创新能力,也就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1.3 大学面向产业开展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尚需加强在发达国家,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存在密切的科研和人才交流合作。尽管近几年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应用导向的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来讲,它们还需要通过更为深度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才能与产业界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2.1.4 科研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的展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从电子工业到电子信息产业再到电信运营业纳入其中的外延扩展,产业主管部门电先后经历了多次变迁,尽管这些变化都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内涵界定上的不明晰、产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的不稳定以及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不尽成功的探索,中国至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
2.1.5 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尚不完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数量少,专业水平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利益、为行业服务、促进创新成果交易、转移和扩散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关生产力促进中心、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推广中心等机构建设还有待加强。
2.2 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三资企业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本土企业实力有限跨国公司的独资化、高端化、本土化倾向制约着本土企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大,引起大量的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出口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内需相对乏力,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布局,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为跨国企业垄断。政府采购本来是一个很大市场,但中国政府采购对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目前多倚重于外国产品。
2.2.2 投资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信息技术创新信息产业是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高投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相当高,它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
为了获得信息产业发展的巨额资金,各国都在大力研究、试验各种方法和机制如风险投资等。2O世纪9O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中国由于体制不规范、法制不健全,一方面导致国内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完善,远不能承担起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国际上的风险投资资金进入中国信息产业。
风险投资基金的缺乏是创新企业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导致在科研开发经费投入上中国和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使得科技成果很难实现产业化。
2.2.3 政策导向环境未形成,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分立,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主要从事研究开发,以达到国际先进科技水平而不是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大学缺乏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识;企业作为生产制造的主体,主要从事生产制造,不负责研究开发,出于短期利益考虑或受自身能力不足和体制环境的约束,不愿意或没能力长期专注于自主研发。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市场导引下的制度性合作,科研成果转化难,而且转化效率和成功率比较低。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立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在法律法规建设仍很不完善。
2.3 供给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2.3.1 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支持不够电子信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具 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资金融通是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准备。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乏产业发展资金,中国大量引进外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产业实力的扩张,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内在金融市场逐步建设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融资手段进一步扩展和丰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缺乏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电子信息技术骨干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企业出走海外等。
2.3.2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学研环节过于脱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基础还不够雄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共性技术未得到充分重视,以及技术产业化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一些核心技术和产品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对整个产业的垄断性和掌控力很强,能够极大地影响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途径。不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后续创新受制于人。中国信息产业的技术自主化程度较低,产品中具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少,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多,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强大的科研和人才队伍不是在企业而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具有产业化能力,但研发能力不足,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缺少联系纽带,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
2.3.3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及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通信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的人才尤为缺乏;具有大生产管理经验、善于进行资本运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更为匮乏。主要表现在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高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激励和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存在操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等等。
3 培育和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总体思路
3.1.1 以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为主线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形成并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管理与机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普及标准化教育,加强标准的验证及符合性测试手段建设,建立标准通报、咨询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动态,寻求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开发速度。结合中国国情,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消化再创新,实现中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3.1.2 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系在关键领域内,建设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凋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围绕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联合各方力量,举全国之力进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尊重市场规律,建设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知识信息的扩散。
产学研合作型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技术与产品研发,共享基础设施、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3.2.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创新支持环境国家应根据信息产业层次结构、技术结构的演进采取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电子信息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投入力量,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税收环境和金融环境,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等几个方面人手来实现政府层面的有效管理。
3.2.2 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开展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关键技术评价,为细化技术创新目标和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2.3 采取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策略,带动产业升级对一些大型的、战略性的技术实施重大专项,建立一种能集中人力、资源、精力,有一定突击性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献身精神的超常规的自主开发组织形式,以科研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国家的组织力、信誉来吸收一批企业参与投资,形成技术精英队伍,将经济利益和民族责任感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一举攻克技术上的难关。
3.2.4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一批从事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交叉性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信息产业技术基础类和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达到与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鼓励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面向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军工配套、军民两用技术研究,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实力,并要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2.5 健全法制法规,构建创新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信息产业法制环境。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自主标准体系,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力度,围绕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标准技术研究、自主制定、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和产业化推进的新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快建设面向市场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3.2.6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要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基金和企业自主创新财政专项基金,形成与增长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调整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重点,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有关研究项目。
政府采购加大自主研发产品的采购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支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引导企业各级领导和人员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强化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大资金、人才要素的投入,改革研究开发体制和用人机制,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
3.2.7 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机构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组建以技术创新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优化创新型人才资源配置,完善培养、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4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强劲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阻碍技术创新的几个关键因素并没有变化,制约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文从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人手,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思路,并从体制、机制与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图为相关部门的决策与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