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块革命宝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抗战后期,因战争需要,边区政府与美军观察组合作,开展了边区的气象事业。延安气象台创建后,担负起了气象观测、保障飞机航行等关键任务,为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是一篇电子科技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陕甘宁边区气象事业研究。
摘 要:边区的气象事业发展于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期,开始时是与美军合作,接受美方的援助开展起来的。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从来没有忘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气象事业。1945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清凉山举办了气象训练队,这是边区气象事业的开端。同年9月,在凤凰山建立了边区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标志着边区气象事业发展的高峰。从此,开创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气象事业的新纪元。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气象事业;,安气象台
一、边区气象事业的缘起
(一)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
陕甘宁边区的气象事业最初是为了军事活动的需要而创建和发展的。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进行对日作战,取得节节胜利,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华北等根据地。当时的盟国――美国在成都、昆明、衡阳都设有空军基地,经常用B――29大型轰炸机轰炸日本在华北、东北的战略基地以及日本本土,盟军迫切需要敌后根据地的气象情报资料。1944年7月22日,美国派出以D・包瑞德为团长的美军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飞抵延安。对此,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欢迎和接待。并指出,这次的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不是普通的访问,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物上的开展,是外教工作的伊始[1]。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四点协议:(1)由中方组办气象测报人员训练班,美方派员协助训练;(2)预定在陕甘宁边区及华北各根据地建立20个气象站,每站1人,气象观测与无线电报由1人充任;(3)由美方提供所需气象观测仪器及无线电通信器材;(4)气象情报资料由三局通信总台统一收集后交美方[2]。1944年秋,在共产党的同意和帮助下美军观察组在凤凰山建立了“WEATHER――STATION”气象台并开始工作。
(二)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的建立
据此,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清凉山举办了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训练队。由刘克东直接领导,教员由美方人员担任,张乃召为翻译。学员从军队和地方选派,共21人。经过3个月的紧张训练,学员掌握了气象观测、发报技术。1945年5月,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结业。在王家坪军委礼堂举行隆重的结业典礼。叶剑英参谋到会接见学员并讲话:“将来我们要有自己的海军、空军,要有气象保证。你们是我军的第一批气象人员,是很光荣的。”随后,叶剑英主持草拟,签发了气象工作细则和观测员须知,规定了气象报告、详细观测项目与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3]。这是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培训出的人民气象工作者,也是边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开端。
二、延安气象台的创建与转战
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的举办是边区气象事业的开端,而延安气象台的创建则标志着边区气象事业发展的高峰。抗战胜利后,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根据中央对抗战胜利后形势的预测,中央军委决定接收美军气象台,并指定由张乃召具体负责。张乃召从延安自然科学院集结毛雪华、周鲁女、曾宪波、邹静蒙、陈涌珉等5人后,组成了边区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这也是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气象台。1946年2月,又调来苏中、张丽、付涌泉等4人。这些气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很快开展了气象工作,进行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同时参与气象飞行保障。他们的政治条件和文化基础都比较好,尽管有各自的专业和爱好,但都服从了组织安排,走上了气象工作岗位,开始了气象工作的生涯,有的为气象工作奋斗了几十年。
党中央对边区的气象事业给予了巨大的关怀。毛泽东把他的侄儿毛雪华送来学习气象,把他自己收藏的与气象有关的图书送给气象训练班。周恩来、董必武从国民党统治区搜集大量的气象图与资料送回延安,以后又送到河北省平山县,为我们培养气象人才,提高气象事业业务水平,增添了新的知识与情报。
延安气象台不间断地一直工作到1947年3月。之后由于胡宗南的进攻,气象台随军委三局撤离延安。气象台人员担负着贵重的仪器、通信器材安全转移的任务,经瓦窑堡、绥德,过黄河,于1947年6月到达山西临县三交镇王家沟,并在这里安定下来[2]。在王家沟住了8个月后,1948年2月延安气象台由山西王家沟向晋察冀边区转移,经临县、静乐、石家庄、崞县、代县到聂荣后,分两路:张乃召、邹靖蒙、傅涌泉走南路,经崞县、五台县,押运贵重气象仪器到达河北省平山县王家沟;周鲁女、曾宪波、苏中、张丽走北路,经繁峙、阜平,押运资料和无线电器材于3月到达平山县王家沟,在此住了5个月。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气象台人员先后转战山西、河北,历经千难万险,重重考验,却始终妥善保护着气象仪器。两只水银气压表虽然长途颠簸,都未受到损坏,其中有一只至今仍在内蒙古气象台使用着。1948年延安解放时,这些设备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三、延安气象台的业务培训与业务工作
(一)延安气象台的业务培训
延安气象台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新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气象台从延安建台起,一直到转战山西、河北,始终把气象人员的培训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1.集中力量培训,掌握日常业务
延安气象台建立后,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使人员尽快投入业务工作,从10月3日起,即开始了紧张的业务培训。学习课程是:地面观测、小球测风、无线电探空、无线电测风和制氢[4]。根据这批同志的接受能力,要求通过三周的短期培训,达到能够值班,进行气象观测的能力。这批同志接受能力较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即为了保障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飞行安全。就这样,经过三周的紧张学习,他们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学习任务,掌握了基本的值班操作技能。 2.工作之余学习,培养多种技能
掌握日常业务之后,大家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气象值班工作。起初是同美军人员在一起工作。一个月后,美军气象人员撤离,在张乃召的指导下,5个同志轮流值班。而根据当时战争形势的发展,军委考虑必要时可在有关地点设立气象站,其工作人员要既会观测又会报务。为此,气象台人员又着重培养其他技能。先是建站知识和简易气象仪器的使用、操作。随后又学习无线电报务的技能。经过学习,气象台人员具备了初级无线电报务员的工作能力,基本掌握了无线电收报、发报和通报技术,最高每分钟可发120字。这次学习大约从1946年4、5月起,一直进行到1946年底和1947年初[2]。工作之余,继续深入的学习,气象人员掌握了多种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3.转战坚持深造,争当骨干精英
撤离延安后,延安气象台的工作任务变了,不再承担航空飞行任务的观测和预报任务。每天只进行一次维持气象观测能力的观测工作。根据中央对解放战争形势的预测及总的部署,从建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需要出发,气象台的业务学习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抓得更紧了,课程更深了。学些的内容逐渐加深,范围也越来越广。学习的课程有:普通气象学、天气预报、航空气象学、航空动力等。这些气象干部作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骨干力量,不断地通过学习进一步深造,以求为祖国的气象建设贡献更多能量。
(二)延安气象台的业务工作
延安气象台成立前后,正值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共产党代表频繁往返于延安与重庆、南京、北平,在国统区的重要干部撤回延安,大都乘坐飞机。因此,气象台一成立,就担负起了保障来往飞机飞行安全的气象保障任务。为此,必须进行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观测后将记录编报发往重庆、南京或北平,并且根据当时的条件,还要制作延安短时天气预报。
1.气象观测探查
气象观测项目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地面观测和经纬仪测高空风;一种是无线电测风和无线电高空温、压、湿探测。每日3次,观测后立即整理资料,编码发报。从延安撤出后,气象观测工作也从未中断。高空探测每天进行2次,放小气球2次。探空测高一直到信号消失为止,一般可达2万多米,最高达到2.5万米[5]。当时所用的无线电探空接收设备是自动记录的,能自动打出几条曲线,据此计算出所需高空各层的温、压、湿。此设备和温、压、湿信号发射设备在当时都是先进的装备,也使得边区的气象事业一开始就处于一个很高的起点。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气象部门的探空装备还没有达到那时的水平[2]。
2.天气报告传递
边区气象工作从初创时期就将观测和通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45年春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的学员就是先在部队负责通信工作,后抽调参加气象训练队,结合后再去气象站工作。通信工作由中央军委三局主管,王铮局长对气象通信十分关心。他明确表示,要配好气象台的通信器材,保证气象情报的传递。美军气象人员撤走时,共产党接收了其仓库,里面有许多通信器材。气象人员对此倍加爱护,以至转战时期都不曾放弃。这些通信器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3.飞行气象保障
延安气象台创建之时,正值重庆谈判,毛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频繁往来于延安和重庆、南京等地展开工作。因此,延安气象台的飞行气象保障任务非常艰巨。气象台每天进行定时观测,必要时加密观测,主要是提供延安本地当日天气实况及短时单站天气预报,为飞机起飞、降落于延安机场服务。重庆谈判期间,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和每个延安军民一样,紧绷心弦,关心着毛主席的安危。每天按时观测、发报,工作格外细心,与美军气象人员一起,做好气象保障,为共产党谈判代表往返延安与重庆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情报。这次毛主席从延安飞往重庆并安全飞回的航行气象保障,是延安气象台与美军人员一起承担的,最终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4.配合政治斗争
延安气象台不仅认真为飞机飞行做好服务,而且积极为政治斗争服务。1946年6月29日上午,刘善本驾驶一架B―24型飞机降落在延安机场。他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冒着恶劣的天气条件,由四川新津飞抵延安,投入人民的怀抱。此事在未公开前,美军观察组只知道有一架飞机着陆,千方百计想了解情况,急于向北平查询。根据上级指示,气象台和电台工作人员采取一切手段,想方设法,尽量拖延时间,使美军的电报发不出去,或发不清楚。几天之后,刘善本起义事件公开,才将美方拟定的电报如实发给北平。为了防止国民党对延安的空袭,气象台还采取措施,对延安的天气情况实行封锁。在严峻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气象台工作人员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有力地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四、结语
边区的气象事业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是延安精神的光辉史,是气象战线的革命史,是气象部门的优良传统史。边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探索、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M].三秦出版社,1990.266-277.
〔2〕延安气象时代编委会.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M].气象出版社,1995.22,13,41,45.
〔3〕叶剑英传略[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128.
〔4〕刘金东.风雨征程――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第一集)(1949-1978)[M].气象出版社,2006.
〔5〕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22.
电子科技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计算机与现代化》杂志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计算机与现代化》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引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