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哲学视野下,微媒技术的本质已然指向于虚拟美学的可视化展现,建构了虚拟空间的时间网格意义,形成了结构性和伦理性虚拟技术景观,生成了具有形塑功能的微媒技术文化。微媒技术不仅为展现虚拟美学提供了后台数据集成,还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发挥了技术守成意义、伦理意义与教育意义,但也引发了美学过剩、信息虚假、伦理危机和教育裂变等价值逆向。对微媒技术的哲学省思有利于廓清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指向,对技术哲学学科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一、引论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微媒介技术(或简称“微媒技术”)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传播的显性技术。虚拟技术物已然构成了社会阅读、大众传播与文化消费空间中十分显赫的技术景观,进而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空交往、经济贸易、政治管理、对话伦理以及美学消费等社会实践行为,并形成了独特的影响社会思想、经济制度与精神发展的微媒技术文化形态。尽管人们从社会学多种视角展开对虚拟技术的研究,阐释虚拟技术在社会、伦理、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存在状态及其价值空间,并持有“虚拟技术决定论”(虚拟技术决定社会)、“虚拟技术中性论”(虚拟技术对社会而言是中性的)、“虚拟技术恐惧论”(虚拟技术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等多种学术观点,但学界对虚拟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及其价值批评的笔墨还是不多的,这无疑不利于对微媒技术的理论本质、现实意义与价值逆向的系统研究。实际上,哲学对微媒技术的理论思考也是哲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没有哲学省思与价值引领的微媒技术文化如同没有灵魂的技术文化,也是很难走得远的技术文化。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拟基于“技术哲学”范式视野,以微媒技术为省思对象,较为详细地阐明微媒技术的理论本质、现实意义与价值逆向,旨在廓清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指向,以期为微媒技术发展提供哲学思想引领与价值判断,也或为技术哲学学科发展提供传播学贡献。
二、微媒技术的本质
从庄子到海德格尔,从古代到现代,对技术的哲学本质追问,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不能停止。但是,微媒技术的哲学本质似乎被当代社会遮蔽了。因此,对微媒技术的哲学追问显得十分迫切。那么,如何追问微媒技术的哲学本质呢?实际上,追问微媒技术的哲学本质,即追问微媒技术场中的人及其生存的本质。从技术与人的关系分析,技术形态大致包括技术(人的身体延伸)、技术物(被人使用与消费的技术物)、技术景观(人的景观)和技术文化(人的文化)等。由此相应地推定,微媒技术形态可包括微媒技术、微媒技术物、微媒技术景观、微媒技术文化等,并分别彰显出了美学展现、时间网络、互联结构和形塑社会的哲学本质。
(一)作为展现的微媒技术
在本质上,微媒技术是一种虚拟技术,虚拟技术是支持微媒实现文化沟通、传播与教育的后台技术,后台的虚拟技术是为了微媒介前台内容更好地可视化展现。或者说,微媒技术属于展现或呈现的意义范畴,是一种“想象的微观物理学”1。对于微媒技术而言,这种可视化展现属于虚拟可视化内容的表达与呈现,展现的目的是让隐藏于后台的媒介数据不再隐藏,即基于虚拟技术的“数据解蔽”,进而在线敞开要发布的真实/虚假的媒介信息流。
(二)作为网络的微媒技术物
物质、空间与时间是构成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在物质层面,空间中的物质通过时间意义链而结构成一个物质网络,生活在物质网络之间的人们连接成具有特定关系的社会网络。换言之,物质网络是构成社会网络的物质性空间之一。在空间层面,物质的意义在于空间中的时间意义表达与建构。时间意义是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质意义存在的先决条件,否则空间意义是无法依存或守成的。在时间层面,物质的材料及其文化主要是通过时间意义的建构而形成。或者说,作为“物以载道”的时间意义网络是社会意义网络的再现。
(三)作为结构的微媒技术景观
作为技术物的互联网络,微技术景观或虚拟技术景观是技术物互联网络结构的系统化呈现,并在图像景观(视频景观)、音乐景观(视听景观)、交流景观(对话景观)、商业景观(电商景观)、理政景观(管理景观)、知识景观(内容景观)、形式景观(美学景观)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时间结构意义与功能。譬如3D影院、虚拟课堂、QQ空间、腾讯会议、虚拟展厅等虚拟技术物在时间层面表现出娱乐、教育、对话与交流的景观化意义,每一种技术物的虚拟景观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伦理空间,这些伦理空间构成了社会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微媒技术的现实意义
意义理论是解决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前提,意义追问也是人的存在哲学命题的终极追问。因此,对微媒技术的意义理论探讨与追问,是认识微媒技术本质的重要题域,也是分析哲学的责任与基础工作。那么,如何探讨微媒技术的哲学意义?应当说,现实意义或是微媒技术哲学意义的核心。因为,微媒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现实意义是最为显赫的。正如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Koslowski)所言:“技术思想与技术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秩序及现代社会生活自身的意义。”2就意义的表现空间而言,微媒技术的现实意义体系大致包括它的技术意义、技术物意义、技术景观意义和技术文化意义,其核心意义指向美学意义、守成意义、伦理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微媒技术的美学意义
何谓“微媒技术”?它或指向处理媒介物质材料的技术、工艺和实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文化展现与美学思想的表达。从功能视角看,微媒技术的文化展现和美学表达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基于虚拟的微技术同各种媒介联姻的价值,就如同木犁和光滑的铁犁联姻之后是为了更好地翻耕泥土一样。然而,铁犁的诞生绝非只是为了开垦农田而提供新技术,它同时能为农业居民的定居生活、农业作物种类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同样,微媒技术绝非仅仅是为媒介传播带来虚拟技术的支撑,而是给社会生活、政府管理、经济消费、贸易流通、美学理念、哲学观念、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譬如基于微媒的微社会、微政府、微消费、微贸易、微阅读、微广告、微表情、微哲学等系列微文化应运而生。因此,微技术对于微传播、微平台、微社会等具有显而易见的形塑现实意义,并在广告、电影、传媒、经济、教育、制度、伦理、哲学、美学等诸多文化领域展开建构性延展与扩张,或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在微媒技术意义体系中,美学意义是微媒技术的核心意义。因为,微媒技术后台的程序、语言与结构最终是为了微媒平台的视觉美学、触觉美学和听觉美学而服务的,以至于形成虚拟的可视化媒介平台、可触摸媒介平台和可听闻的媒介平台,进而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物质载体和阅读方式,也就形成了视媒、触媒和听媒的复合型技术媒介。或者说,微媒技术主要是将虚拟语言转换成为可视化的、积极的修辞符号,“一切媒介在把经验转化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积极的比喻”3。于是,视媒技术(可视化广告设备遍布电梯间、公交车与高铁空间等)让阅读与欣赏更加美观动态与可控,触媒技术(手写板、电脑绘图屏、指纹锁等)让设计与生活指向了指尖,听媒技术(譬如QQ音乐能直接将视频转化为音频、纸本书籍转换为音频书籍等)让阅读对象更加方便。因此,微媒技术让美学无处不在,美图、美景、美色、美音、美感等被充分展现出来,其美学效果正如加拿大学者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所言的广告美学魅力——“让人神魂颠倒”3,微媒的视听革命正朝向美学意义深处发展。
(二)微媒技术物的守成意义
对于微媒而言,所谓“技术物”主要是指基于微技术而生成的实物,如电视机、遥控器、手机、iPad、虚拟终端机、触屏画板、电子眼、无人值守仪、POS机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物被分异在生活、生产与其他各个领域,为社会通信、信息传播、艺术表达、安全监控、劳动生产等发挥了重大价值。当然,这些都是微媒技术物的显在意义。
除了技术物的显在意义之外,技术物还具有重要的技术守成意义。所谓“守成意义”,即微媒技术物具有了持续和稳定的现实象征意义及其建构意义。微媒技术的象征意义如同古代技术的象征意义,譬如古代磨子技术在维护寺院经济、宗族礼仪和信仰崇拜等方面发挥了技术守成意义。同样,微媒技术物在维护身份认同、价值信仰、信息秩序以及其他社会制度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技术守成意义。譬如电子眼技术物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技术守成意义,它具有持续而稳定地维护社会伦理、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意义。
(三)微媒技术景观的伦理意义
对于微媒而言,技术景观即指向微媒技术及其技术物所构成的虚拟空间现象及其伦理意象。单纯的技术物或许是孤立的,但技术物与技术物之间构成的景观现象是整体的,并处于“等待被认识与欣赏”的技术景观中。一旦人们介入技术景观中,微媒技术景观所承担的工作便是生成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虚拟伦理关系。因此,微媒技术景观意义通常有现象学意义与伦理意义。
四、微媒技术的价值逆向
对微媒技术价值论的思考,即对微媒技术价值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尽管微媒技术产生了积极的价值体系,并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但无视新技术给微媒介带来的意义膨胀或价值逆向显然也是不妥的。实际上,探讨微媒技术的价值逆向也是追问微媒技术哲学价值的一种方式,即从反向立场认识微媒技术价值。那么,微媒技术到底具有哪些价值逆向呢?就当前微媒技术的发展而言,概括起来说,大致有美学过剩、信息虚假、伦理危机和教育裂变等价值逆向。
(一)美学过剩
微媒技术越来越聚焦美学的展现、表达与炫耀,微媒技术意义的美学过剩已然成为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哲学议题,微媒技术与美学之间的过度扩张或成为虚拟微媒技术在美学化展现、胁迫性推广与可接受性盈利等层面出现价值逆向的原因。
在展现层面,微媒技术联姻美学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在线、随时和随地展现内容,过剩的美学形式为阅读微媒文本提供诱惑空间。从资本价值看,美学化的媒介形象已然成为“至关重要的资产”4,但“美学过剩”已然成为微媒技术的展现资本与技巧,美学也成为微媒技术展示的盟友(展示美)和帮凶(展示丑)。没有美学资本的微媒技术是干瘪的,也是无法运营与传播的。但过剩的美学资本也是危险的,或奢华地遮蔽了真实内容,为展示暴力、丑恶与假象提供温床。
(二)信息虚假
微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譬如微媒技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技术与推广技术,但也为微媒传播虚假信息提供温床,即便微媒技术为打击虚假提供了技术反制能力,但微媒信息虚假泛滥还是事实存在的。应该说,微媒技术意义的虚假指向不能被排除在媒介哲学批评之外。
在美学层面,美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当这种带有欺骗性的美学外衣被微媒技术利用或拐骗的时候,微媒因此就具有了合法的外衣与合理的形式。因此,美学与微媒技术具有天然的盟友关系,以至于新媒体时代的微媒技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美学的外衣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都具有天然的诱惑力与激情,微媒在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渠道、路径以及载体上无不被具有诱惑力的美学所迷惑,因为它们要获得最吸引人眼球的点击、最多的流量关注和最大的经济资本收入,所以美学被微媒技术推至最优化的展示与表达,哪怕是最虚假的信息、最色情的表达和最浮夸的表情均能被微媒技术所利用,而且这种展示与表达总是最大化地让信息接收者获得最少的被欺骗的感知。换言之,虚假信息总是被遮蔽或包装于美学外衣之下,很难被一般人发现或不费心思地看穿。因此,未来微媒技术在展示与遮蔽的双向维度上作协同性发展是总趋势。或者说,展示技术与遮蔽技术或成为未来微媒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然而在展示技术与遮蔽技术之间的最大矛盾就是虚假技术的反展示与反遮蔽。也就是说,协同展示技术与遮蔽技术是未来微媒技术发展的要义。
简而言之,对微媒技术意义的哲学批评不仅是当代技术哲学所肩负的责任,也是当代媒介哲学发展的需要。微媒技术的意义膨胀或价值逆向是微媒技术带来的附带问题,也是微媒技术哲学(或微技术哲学)缺场的表现,更是未来哲学的使命。
注释
1 [英]凯文·罗宾斯、[英]弗兰克·韦伯斯特:《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何朝阳、王希华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及其价值逆向》来源:《现代传播》,作者:潘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