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期刊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

所属栏目:水力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01 10:54 热度: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水利发展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论文期刊,水利改革,水资源规划,管理需求

  一、中国水利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中国的水问题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从中国水问题的现状特征及未来发展态势的角度出发,新形势下,水利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下挑战。

  1.1各类涉水制度在实施中存在潜在的矛盾冲突

  如何有效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的重大挑战。随着该制度及其他相关涉水政策的执行,各种制度和政策间的冲突将不断显现。未来时期,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水资源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和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另外,需要对各类制度和政策进行综合评估,以及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以避免管理成本的提高和资源浪费。

  1.2水资源―土地―能源―生态系统等之间的互联性日益增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因人口增长、城镇化、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因土地―粮食―能源―生态用水冲突所引发的区域性危机或矛盾逐渐显现或加剧,不确定性及风险大大增加,进而影响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1.3跨境水资源开发风险及国际涉水冲突将不断加剧

  为有效应对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区域重大旱灾等问题,未来时期内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境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势在必行。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国际河流的开发,国际涉水冲突将不断加剧,同时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如全球生态安全准则、企业社会责任、流域环境与生态灾害、航道安全、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处理、上下游利益平衡及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等。

  1.4流域性水功能恢复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

  流域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水平下降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其治理和恢复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各项相关措施包括灾害应急管理、保险等的制度化、常规化。

  1.5水利设施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10年,水利工程将从大规模建设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以及注重协调发展的阶段,流域水功能的综合开发、大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及联合调度、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需水管理与提高用水效率、避免水利设施建设造成的生态破碎化等成为优先领域。

  1.6水资源领域科学研究面临揭示水科学规律和水问题复杂化的新挑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全球水危机,给全球及区域水资源带来显著的不确定性;同时,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水生态恶化和涉水国际纠纷,使得我国水环境问题面临着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增加,使得大量的水资源技术问题日渐凸显。“水与气候,水与环境,水与社会”等水问题的解决,都对水文水资源学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2、中国的水利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管理仍旧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

  2.1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涉水政府部门过多,职能分工不合理,存在职能交叉和空白,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协调,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实行分散管理,导致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局面,水资源管理效率低。

  2.2水资源管理未能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不同角色及相互关系,尚未建立起基于流域和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社会参与水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性质被忽视,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利于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

  2.3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各类涉水制度的实施存在潜在的矛盾冲突,尤其是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相关涉水政策的执行,各种制度和政策间的冲突将不断显现。

  2.4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贡献较低,难以满足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

  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时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将进入关键阶段,支撑过去30多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些基本面因素将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逐渐步入中速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加速;工业比重稳中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提升,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在国家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面对水问题的新挑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同年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水利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利事业处于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水利发展新内涵、新要求和新任务。展望未来,追求人水和谐、推进开放创新、改善管理体制、生态环境优先将是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走向。

  1、推进中国水利发展转型的战略框架

  中国水利发展转型是从以“控制”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以“良治”为导向的现展模式的转变,最终建立新型的水利发展结构和发展体制。模式的转变,根本是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最终形成以政府制度建设为核心,政府调控和引导为主的社会参与,以及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体系结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管理,政府需要改变直接调配水资源的方式;强化水安全监管方式;倾向于提供贫困人口饮水、生态用水、灌区节水改造和跨行政区污染控制等公共物品和服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做好水市场的裁判员、服务员和信息员。提高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战略,需要明晰水权;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打破垄断、全面开放水务市场。  新时代的水管理,需要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提高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度和信息透明度,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充分发挥科学家、技术专家和社会学家在决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全社会发布各种水信息。

  水利发展模式转变需要水公共部门转变职能,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同时,健全多部门分工协作的综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服务型的、透明的和市场友好的政府。新时期中国水利发展转型的战略框架见图1。

  2、推进中国水利发展转型的重大对策

  未来时期,为满足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推进水利事业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型,亟待确立如下与水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

  2.1进一步突出流域综合管理理念

  流域综合管理是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时期内,为了推进我国流域综合管理,应重点从如下方面入手:统筹协调相关涉水法律,强化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流域管理的立法进程;综合论证大江大河的流域综合规划及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中小河流规划,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河流治理;加大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涉水部门之间的联络与协调机制,开展跨行政区的流域综合管理试点。

  2.2完善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统计和评价体系

  随着水利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相应的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应用对水资源制度成效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及指标体系等亟待完善。未来时期内,需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管理制度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新阶段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以及建立其成效评估的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保障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促进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2.3改革水价政策,推进水资源制度创新

  我国现行的综合水价政策是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和价格、财政、水利、城建、环保等多个部门相对独立定价,价格体系复杂。未来一段时期,为改变水价政策的不足,应该加快修改我国现行水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管理条例与规范;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全面提高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行业污水排放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严格执行水价政策的监督管理,逐步推广和实施“综合水费制”,在国家给予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将水价制定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同时,采取强化水资源制度的社会主体作用、完善水资源市场基础、规范政府主导职能,以及构建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措施推进水资源制度的创新。

  结束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支撑行业,其发展战略的选择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历史经验表明,水利发展战略需要随着国情和水情的变化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满足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需求。当前,传统的水利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水问题的变化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中国水利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04:16-21.

  [2]王园欣,左其亭.我国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战略思想与趋势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13,12:45-50+54.

  [3]陈雷.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7,22:1-14.

文章标题:核心论文期刊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shuili/2601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